安晓玲文集_六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第1/2页)

    六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一、国外对《金陵十三钗》的评论概述

    在以前的评论中,已经提到国内一些人对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批评,例如:该影片“只是导演怀着商业目的的一次民族主义意yin秀,若说它主题深刻,我是一万个不同意”[1]。

    《好莱坞报道》、《纽约时报》、《综艺》、《洛杉矶时报》、《Slant杂志》、《乡村之声》、《好莱坞报道者》等多家北美权威媒体都对《十三钗》评价不高。现将资料[2~6]的报道简述如下

    《乡村之声》毫不客气地指出:“张艺谋证明了没有什么历史惨剧不能转化为歌剧般优美的表演。“人性之痛”沦为一场视觉炫技。”

    《电影评论知性网》在2011年12月27日发布的专业电影评论信息是:自在美上映一周来,《十三钗》影片在美国获得的电影评论,肯定性评论仅占32。5%,平均得分是倒数第二级。

    他们否定《十三钗》片,提出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张艺谋导演迎合和炫耀性地使用商业电影元素的时候,并没有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进行创作,因而,没有赋予《十三钗》艺术的完整性和意义的生命力。

    《纽约邮报》干脆以“枯萎的战利品”来讽刺这部影片,并称张艺谋在这个圣诞节之际应该得到的礼物就是惩罚坏孩子的大大的一堆煤炭。该报的其它评论将这部影片称作是一部“极端荒唐的肥皂剧”

    影片中多数情节都违背常理,比如一名妓女为了给濒死的浦生唱一曲《秦淮秋月》等。

    《纽约时报》称对《金陵十三钗》的最好概括只能说是“片中每一个无端浪费的生命最终总算得到一滴勉强的眼泪”评论认为张艺谋最大的败笔在于对整个南京大屠杀采取了一种疏远的、甚至是轻描淡写的手法,全部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欧式教堂里,而且影片在一个日军屠城的大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性的暗示(虽然床戏很短,但整个剧情的核心就是日本兵对于13个女学生的凯觎)。

    肖鹰认为,张艺谋谋求美轮美奂的画面,从《英雄》到《十三钗》,历10年之功,为什么自认最好的《十三钗》影片仍然不仅被有识的中国批评家而且被美国批评家一致批评为虚假、造作、错乱呢?技术层面讲,是张导不会讲一个清楚的故事;意义层面讲,张艺谋作为一个电影家,尚没有觉悟到电影的美丽画面必须要由深刻的灵魂注入生命,才能真实,才能生动,才能真正产生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美国著名电影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manuel Levy在《电影》杂志发表评论,认为《金陵十三钗》影片不是来自真实生活的灵感,而是张艺谋制造的一个杂乱,严重缺少平衡,过度炫耀某些场景的电影大杂烩,是张艺谋发迹以来最糟糕的一部电影。

    《Slant杂志》的评论是:张铺天盖地的暴力泛滥,婆婆mama的多愁善感,和俗不可耐的华丽修饰构成了一个让人感到并不舒服的视觉审美。看到令人痛苦的爆炸在空中产生漂亮的火花,以及逆着教堂大圆玻璃的天光下发生的强jianian,你会质疑是否有必要用如此华丽的镜头和布景营销战争。

    《好莱坞报道者》首席影评人(Todd McCarthy)撰文评论对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产生了质疑。全文充斥着对故事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指责。这些社会下层的人当面临生死攸关的当口、义无反顾无私奉献之举当然会带来不容置疑的感情和道德的力量,但是过多的关于这个骗局的笔墨,无论是从现实世界还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都显得不真实不可信,所以结局的可信度和力度都让人质疑。

    Mike Hale在《纽约时报》上指出:“他(张艺谋)拒绝对中国历史最可怕的篇章之一表明立场。”

    在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金陵十三钗》的专业好评率仅为30%,以往参加奥斯卡的外语片至少要好评率80%以上,才有希望获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