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探红楼8《丙子本》庚是残缺补纳 (第1/3页)
二探红楼(8)《丙子本》(庚)是残 安 晓玲 (本文可以自由转载) 红学界一般把现存的《丙子本》(庚)视为《石头记》的原本,通过分析它各章回的文本,笔者发现,它却是一部残缺本,被后人按照《戚序本》补纳而成[1]。笔者已经论证了,现有的《丙子本》(庚)的大部分回目在《蒙府本》、《戚序本》、《列藏本》以及《杨藏本》等中得到了印证,所以它不是伪本。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它不是一部完整的手抄本,至少残缺47个回目。 一、保持”最早77回《石头记》”原始形态的是《列藏本》 凡是第79和80回分开的版本,第80回的回首是: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 但是,《列藏本》只有79个回目,第80回同第79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个章回,如图1(A)。其中“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位于图中第二行“爷时常还誇呢”之后。但是,《丙子本》(庚)则不一样,如图2,在内容上,这两个回目是分开的。第79回有回目的名称,如图2(A);但第80回,则没有回目名称,如图2(B)。拙文[10]已经指出:今本《丙子本》(庚)只是送审使用的“大字本”,它的第八册则不是“大字本”的回目,而是“大字本”的原始手稿;因此它不能代表曹家第一次发行的《石头记》的面貌。 (A)第79回(B)第17和18回 图1《列藏本》的第79回(A),以及第17和18回(B) (A)(B)(C) 图2《丙子本》(庚)的第79回(A)和第80回(B),以及《甲辰本》的第80回 通过两者的对比,即可得出:《列藏本》的第79回才是“最早77回《石头记》”的原貌。那么今本《丙子本》(庚)为什么已经把第80回分出来了,但却没有回目名称呢?真正的原因是正如拙文[10]所发现的,今本《丙子本》(庚)的第八册不是真正送审的“大字本”文稿,而是它的“生成手稿”它是曹雪芹第二次修改后产生的第三稿;这时,曹雪芹尚未确定出第80回的回目名称。当曹雪芹对第八册进行誊清并进行第三次修改,得出“送审大字本”时,干脆将没有回目名称的第80回挪到第79回之末,合成一回。这一点正好成为笔者的新观点:为了早日出售《石头记》,曹雪芹的写作非常匆忙,以致未来得及把第80回的名称想好,就将它附在第79回之后,抄写出“大字本”,急急忙忙拿出去送审。其它的相关证明请看拙文[11]。 当“大字本”送审后,曹雪芹在其他人誊抄的“大字本”抄件上进行第二次修改,产生《甲辰本》时,曹雪芹将第80回又从第79回中分出来,并拟定出它的回目名称为:“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这就使笔者的上述解释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 在《蒙府本》和《戚序本》上,第80回的名称却叫:“于弱迎春肠迴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盲”,说明曹雪芹在修改“转让80回《石头记》”时,又更改了第80回的名称。这就再次旁证了:曹雪芹在抄写“大字本”时,对第80回的名称的确犹豫不决,只好暂时不写出,将第80回挪到第79回之后,导致《列藏本》以第79回结尾。 拙文[6、7]已经论证了:伪造《蒙府本》和《戚序本》所使用的底本就是:前者为“最早80回《石头记》”,后者为“转让80回《石头记》”,(两者的第80回的名称是:“于弱迎春肠迴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盲”);所以,它们的第64、67和80回都有名称,而且第17和18回也分开成两个回目。 那么,又如何解释:《列藏本》上却保留着第一次发行的“最早77回《庚辰本》”文本的原始状态呢?笔者在追回《丙子本》(庚)在外审过程中迷失的第64和67回时,发现《蒙府本》中的第64和67回就是《丙子本》(庚)丢失的章回。曹頫在曹雪芹去世后,又从《杨藏本》里的《甲辰本》生成稿中,照抄了它的底稿,补纳出第64和67回,编写出的“最早80回《石头记》”;后来,被伪造者用作伪造《蒙府本》的底本[5]。 通过拙文[4、5]的分析,发现《丙子本》(庚)一共有四种文本: (1)《庚辰本送审大字本》:它的大部分是今本《丙子本》(庚)。伪造“近代伪本”《己卯本》和《卜藏本》时就是使用它作为底本。其突出特点是:只有77个回目,第24回以前贾宝玉的贴身书童叫“茗烟”,24~34回则称“焙茗”,在第38~80回又叫“茗烟” (2)“最早77回《石头记》”:是曹家出售的最早《石头记》版本,因迷失了两个回目,而且最后是第79回,所以这个版本实际上也只有77个回目。伪造《列藏本》的底本就是这个文本。它的特点除了只有77个回目外,各章回都只有“茗烟”一种叫法。 (3)“最早80回《石头记》”:《蒙府本》伪造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