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红楼梦》号外6《红楼梦》上的有 (第1/2页)
《红楼梦》号外6《红楼梦》上的有字 【注】:因大多数网站不能反应出“带灰色的字”,导致昨天发出的文章看不清楚;现在重新补写更正。抱歉! 仔细阅读文学巨著《红楼梦》,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的深刻入微的观察,对景色,尤其是人物心里状态的细腻生动的描写;不足之处是对“没有必要的过场”也进行过细的叙述,导致内容缺乏节奏感、琐碎、拖沓,使得人们采取一溜而过的阅读方法,实在可惜!此外,小说中不时出现一些费解,不知何意的词汇、短语、甚至句子,成了真正的“有字天书”下面举例说明。 一、“天也将饭时了” 《庚辰本》第9回: 偏生这日贾政回家早些,正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谈。忽见宝玉进来请安,回说上学里去,贾政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众清客相公们都早起身笑道:"老世翁何必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天也将饭时,世兄竟快请罢。"说着便有两个年老的携了宝玉出去。 **:《甲辰本》、《杨藏本》、《戚序本》等都是“天也将饭时”;《程乙本》、《舒序本》、《列藏本》等则是:“天也将饭时了” 上述过程发生在贾宝玉已经吃过了早饭。根据是:(1)“偏生这日贾政回家早些,正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谈。”——贾政与门客“闲谈”只能发生在吃完早餐之后;(2)“说着,又至贾母这边,秦钟已早来候着了,贾母正和他说话儿呢”——秦钟从家里跑到宝玉家约他一起上学,秦钟不可能没有吃早餐。 所以可以肯定:宝玉去见他父亲,是发生在早餐之后,那么“天也将饭时了”,显然是错了。按照“同音”“饭”实际上是“晚”字;按照“字形”“也”近似于“色”字。这样一来“天也将饭时了”应该是:“天色将晚时了”其中的“时”字。是多写的;把它删除后,便可还原成“天色将晚了” 将新的修改放入正文,意思就通顺明确了: "老世翁何必又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三二年就可显身成名的了,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天色将晚了,世兄竟快请罢。"说着便有两个年老的携了宝玉出去。 哇!“天也将饭时了”原来是“天色将晚了”!试问:哪个读者会想得到呢? 二、“你不知道听说” 第34回《庚辰本》、《舒序本》是: 妈急的这样,【你不知道听说】,你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的跟前,【便】是旁人来劝,也为的是你好 《列藏本》中删去“你不知道听说”等: 妈急的这个样,[[你不知道听说,你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便】是个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 《戚序本》则改成: 妈急的这个样,【不说来劝妈】,你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的跟前】,【便】是旁人来劝,也为的是你好 《甲辰本》是: 妈急的这个样,【你不说来劝妈】,你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便】是旁人劝,也为你好 《程乙本》则是: “妈急的这个样,【你不说来劝妈】,你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妈】,【就】是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 《杨藏本》上的修改情况是: 妈急的这(个)样(儿),你不[[知道听]](说来劝),你(倒)反闹的这样,别说是妈[[的跟前]],便是(个)旁人来劝(你),也(是)为的是你好。 **:上面的双方括号灰色黑体字[[道]]是“涂抹掉”的文字,圆括号()黑体字是其“旁改字”;“粗方括号黑体字”是各版本相互间的差异。 综合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实际上原稿只误抄错一个字,将“劝”字错写成“听”字,即: “你不知道听说”是“你不知道劝说” 因一字之差,为求明确而引起曹雪芹父子多种修改,使口语失去简练。 三、说的好说不好听 在百余万字的《红楼梦》中,由于最初曹雪芹,特别是曹天佑妻子错抄和漏抄了一些字,除了造成上述看不懂的文字外,还有相当多的句子阅读起来很困难,需要反复理解才明白一些意思。例如第20回,《庚辰本》、《戚序本》等写道: 袭人道:“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这样,可叫人怎么样才好呢?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的好说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 看第一遍,谁也不知道是何意?在《舒序本》,修改成: 袭人冷笑道:"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这样,可叫人怎么样才好呢?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的好说]]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 **:将“[[的好说]]”删除,但与后句接不上。 《列藏本》将“说”字改成“听”字: 袭人冷笑道:"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这样,可叫人怎么样才好呢?时常我劝你,别为我们得罪人,你只顾一时为我们那样,他们都记在心里,遇着坎儿,说的好[[说]](听)不好听,大家什么意思。 《杨藏本》的第20回是《程乙本》的生成稿,在上面的修改使全句的意思清楚了: 袭人道:“但只是天长日久,[[只管]](尽着)这样(闹),可叫人怎么[[样才好]](过)呢?[[时常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