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红楼冤四 (第2/3页)
和补充这份没有分出章回的手稿。由于曹頫是免罪获释的人,他不想因印刷小说给家族到来新的灾难,因而他没有打算在有生之年刻印发行这部书稿。只有时给好友看看。 当曹頫全家搬迁到崇文门外蒜市口街路北十七间半老宅后,因为亲友(尤其是平郡王福晋曹佳氏)的接济以及退还被查抄的曹寅收藏的字画和部分财物,过着小康的生活。几年后,福晋曹佳氏去世,令曹家生活日益陷入困窘。敦诚的诗句:“举家食粥酒常赊”“一病无医竟负君”和敦敏的诗句“卖画钱来付酒家”就是形容曹家的经济非常拮据;所以敦诚写诗劝曹雪芹“劝君莫叩富儿门…不如著书黄叶村” 卖掉祖屋,为母亲治病,曹頫举家搬到黄叶村的第二年(1752年),见29岁的儿子曹雪芹没有正式职业,靠买画、编写《废艺斋集稿》和戏曲的脚本、教书等度日,因此他拿出自己的书稿《风月宝鉴》以及《金陵十二金钗》和《一生回忆录》手稿,交给曹雪芹,要他扩充内容,改写成一部新的言情小说,再到庙市去卖;为他曹家子孙开辟一条财路。 大约在曹雪芹三十一岁,他完成了《石头记》全面创作的初稿;然后“分出”110个章回,编纂出“110回红楼梦”的目录;具体写出前40回,交给其父曹頫和亲友审阅,征求意见;接着,他继续写作其它回目。曹頫看后,令他删去“秦可卿命丧天香楼”、“狱神庙慰宝玉”、“卫若兰射圃”等内容;因此,曹雪芹又重新调整章回内容,编写出“120回红楼梦”的章回目录。以后每具体创作完一册十回,就由他父亲主持发送出去,征求意见和批语;向外发送的书稿命名为《石头记》,最后共计80回。 当写完81回后,在《80回石头记》送阅的日子里,曹雪芹便对前80回《石头记》的誊清稿进行修改,例如将所修改回目中的猥词替换或删除,精炼一些回目的文字描写等。这次修改稿由其妻抄写成发行版本,并主要由曹雪芹在上面以“脂砚斋”的名义撰写批语。这就是《甲辰本》的前身。 在亲友传阅的过程中,《石头记》流入一些书摊老板的手里,他们抄写出来,在庙市出售,很受欢迎。大大触发了曹家子孙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张尽快拿出带脂批的全本《石头记》,去前抢占客户和市场。从而使《石头记》的成书过程,到后来异常仓促。 当《80回石头记》的外审书稿陆续收回后,曹頫父子对上面的批语,不满意;因而决定再以“脂砚斋”的名义,由曹雪芹亲自写脂批。当8册书稿新增加了“脂砚斋”的批语后,把全书命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期是全家人(曹雪芹和曹顒的妻子、曹天佑、他们的堂弟等)担任誊写商品手抄本;买书有钱后,就雇用落第书生大量誊抄;由曹天佑到庙市摆摊出售。这就是目前称呼的《庚辰本》的诞生。这时,大约在丙子年(1756年)左右。 当《石头记》打开销路,供不应求时,曹家才把《庚辰本》和《甲辰本》的销售权卖给庙市的书摊老板,令《石头记》的发行全面开花。可见,《红楼梦》基本上不是依靠“个人传抄”,而是靠曹家经销《石头记》的手抄本商品而流行起来的。 随着《红楼梦》的畅销,曹家发达起来,摆脱了贫困;因为一部《石头记》,可卖20~30两银子,除去雇人抄写费、纸张和税收外,每部至少可以赚银约10~20两。不卖出几万部《红楼梦》,是达不到“一时风行,几于家置一集”的程度。因此,说曹雪芹死前很贫穷的看法不是事实或者是表面现象,不了解真相。由于到庙市出售手抄本商品,这对曹家,曾经是钟鸣鼎食之族,享有翰墨诗书世家之名而言,毕竟是辱没祖宗、不光彩的事情;因而,很可能都是由曹天佑一人出面经办,瞒着亲友。 《石头记》之所以畅销,主要是社会因素。当然,曹雪芹的造诣深的文学水平、细腻的对人物刻画技巧、渊博的知识面等等,对引起人们重视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像有些红学人士那样,把它鼓吹的太高,因为《红楼梦》的确存在冗长、拖沓、琐碎、枯燥、情节缓慢和不突出等弊病。在《己卯本》第二回末,有人的批语是:“语言太烦,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此视墨如土。” 可以说,一般人在阅读这部巨著时,都是采一目十行的泛读,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再细看的方式。很少人从头到尾细读的。如此的读者反应,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使《石头记》实现畅销。 促使《石头记》畅销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汉人的“反满”思想和情绪,尤其是一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借助一切因素来挑起对满清皇朝的不瞒和对抗。实际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并不想反抗他曹家的主子满清皇朝,但书中的确流露出不满情绪,认为“官员的兴衰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恶好”例如第106回,对贾府抄家的议论中有: “人家闹的也多,也没见御史参奏。” 这些、对当政不满的言论被抵触满人的志士,尤其是反清复明人士利用;说《红楼梦》是反映清明两个朝代的斗争,作者是明代人朱建军,曹雪芹是反清复明的先驱等等。导致许多文人和官员想了解内幕;又害怕因借阅此书而被别人牵连,因而私下到庙市去买一部《红楼梦》回家,关起门来过瘾;大呼上当,里面什么反满内容也没有。不少人还不死心,按照流行的《红楼梦解读法》:寻找谐音字,细扣每个词句,咬文嚼字,去影射满清政府。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翻版,驱动着《红楼梦》在官员和文人中盛行起来。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把《红楼梦》急促地推到大家的面前,流传开来。 曹家在开始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是他们的营销手段高明而促进《石头记》的推广。后来虽然有所耳闻,但都付之一笑,认为朝廷会做出公正的判断。因而,曹雪芹还要好友赵执信和秋谷等在南京以相同的方式发行。曹雪芹在后来还去过南京,了解情况。 也是这股反清的势力,把曹家推向灭顶之灾;正是《红楼梦解读法》迫使满清皇朝不得不铲除他们一家。 曹顒在保定普救寺出家,因他学识渊博、文采好,深受大日方丈的赏识。尽管他已经完全女性化,仍然在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