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龙困与微行泽东被迫离武汉 (第3/12页)
陈再道和钟汉华商量后,决定由钟汉华回军区做工作,陈再道留东湖宾馆。 “文化大革命”搞了一年多,大字报、大揭发、大批判;高帽子、挂牌子、“喷气式”所有领导干部身上的甲胄都被剥得精光,过去罩在他们身上的神秘光环统统扫尽,这些“赤裸裸于天下”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威严、威信,也失去了权力。即便在台上,也不会一呼百应了;面对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常常是千呼万唤无一应。 钟汉华身为军区政委,同叶明、孔庆德等军区领导赶到军区大院,给“百万雄师”和部队战士做工作,让他们释放王力,谈来谈去谈不通。放人是毛主席指示,但又不能泄露毛泽东在武汉,更增加了谈判难度。 谢富治迟迟不见放回王力,而陈再道又睡在东湖宾馆不动,不禁大为恼火,指责陈再道:“你是军区司令员,军区抓走中央代表团的人,你不去救,不去做工作…” “我有伤,”陈再道也一肚子火,还不是你们自做自受?他说:“我行动困难。” 陈再道确实也挨了战士的打,有的是怪他当了“投降派”有的是不认识这位司令员。陈再道不怪这些战士,因为他们在支左问题上观点一致。 “这能成为理由?”谢富治声色俱厉“你马上回军区去做工作,保护王力,叫他们放人!” 陈再道躺到床上不理睬。因为钟汉华已经去了,毛泽东又住在东湖宾馆,人都走了放不下心。但他偏不说出来,他对谢富治有气。心里话,若不是看在你是这支部队的老首长,现在又是副总理的面子,你也得落个王力那种下场。 拖延至中午,传来消息,钟汉华等领导已设法将王力悄悄弄出军区大院,转移到小洪山北侧二十九师师部六号楼。可是,再联系把王力送回东湖宾馆时,却传来“王力失踪”的消息,并且都说“不知弄到哪儿去,也不知谁弄走的” 那样的紧张混乱中,任何消息和动向都会引起各种猜测,并且不能不从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结果去考虑对策。 武汉的杨成武、谢富治、汪东兴等人是这样,北京的林彪、周恩来、江青等人也是这样。 这时的林彪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浙江厅里踱步。夏季他在京时常住这里;屋顶高,空间大,这里凉快。他思考问题有踱步的习惯。当想出一些眉目时,会停住脚,一手叉腰,另一只手的手指从谢顶的头皮上轻缓划过,深吸一口气,接着便开始行动:“我要写封信。” 他历来话不多,吩咐一声,秘书便将纸笔准备好,铺在桌案上。 “主席”林彪写下两个字,握笔沉吟。他过去就讲过不放心武汉军区,其实他是不放心四方面军的人。长征时张国焘闹分裂,留下一些矛盾:延安时,解决四方面军的干部思想问题,又留下不少矛盾。他林彪当接班人,有好多人是不服气的,主要是四方面军的,他们人多,力量大。武汉的陈再道当然不是孤立的,这里有鬼… 心里有鬼的人往往见鬼多,林彪常疑心身边到处有鬼,为此也伤过一些尊重他的人。 “武装游行,包围军区,冲击东湖,抓走中央代表,这是兵变…”林彪写下了关系判断性质的最重要的话。这一条只要成立,他后面的建议便是顺理成章:“外面形势不好,主席的安全受到威胁,要及早转移…” 这封信林彪颇费踌橱。彭德怀、黄克诚、罗瑞卿,以及更早的陈光等人都好办,他们是一方面军的。四方面军的不好办,他必须避嫌。对四方面军的人,毛泽东先下决心,他好办;他先讲话容易引起毛泽东疑心。会疑心他排除异己,搞“清一色。 毛泽东警惕“清一色”不允许“清一色” 林彪深知毛泽东的“将将”之道。有这样一件事:杨成武随毛泽东南巡后,他在军委碰头会上讲:“杨走后,军事要有人处理,成立一个军委办事组,吴法宪任组长,叶群、邱会作、张秀川,四人组成办事组…”办事组第一次开会,吴法宪便忘乎所以地笑道:“关起门说话,都是四野的,这回可以想说啥就说啥”林彪听说后,大骂吴法完三个字:“你找死!” “都是四野的”这句话在毛泽东那里犯忌,在林彪这里便也犯忌 现在的武汉和陈再道,毛泽东没说“兵变”自己先说,合适陈再道是“四方面军”的战将,根据各方汇报来看,已影响到南京许世友,许世友更是四方面军一员虎将,而且还牵涉到徐海东大将。他是许世友的老上级,曾经独当一面,威风八面,率红十五军团独立完成长征,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他多次负重伤,脑袋上中一枪,从眼眶下打进去,打穿一个洞仍然活了下来,只是身体垮了,长期养病。可他现在也活跃起来。他不服林彪。再往上,自然就是徐向前… 既要影响毛泽东,不露声色地解决这些人,又要不使毛泽东起疑心,有所警惕。林彪思前想后,叫来戚本禹。 “这封信你帮助改改。”林彪含蓄道“看怎么提妥当,怎么送给主席妥当。” 戚本禹一看信,立刻明白分量有多重,不敢擅自做主,找陈伯达和关锋这一大一小两个秀才商量,一道修改。陈再道还未包围梅岭一号,他若已经搞兵变,傻瓜也知道应该首先包围解决梅岭一号。这一条毛泽东也会想到。那么…对,加一句:“趁他尚未下定决心” 即:“外面形势不好,主席的安全受到威胁。趁他尚未下定决心,要及早转移…” 改了又改,再请江青把关,终于定稿。最后,这封信改由江青署名。这样,林彪可以避嫌,再讲话也主动。 江青去见林彪,将信的修改内容和改变署名的意见一说,林彪立刻点头:“好,这样好。” 两人简单一商量,决定由邱会作飞武汉送信,由张春桥飞上海,准备迎接毛泽东。 江青举信在邱会作眼前晃晃:“你的脑袋在,这封信就要在!” 谁都明白这封信关乎全局。江青想的是,信若落在陈再道手里,他不反也可能被逼反。当过演员又看书很多的江青,在电影在书里都没少见这种“逼反”的故事。 邱会作郑重地接过信,放在贴身的汗衫内,庄严得近乎宣誓:“首长放心。我在,信就在,一定送到主席手里。” 两点十分,邱会作飞到武汉。 四点二十分,张春桥飞到上海。 三点五十四分,周恩来的专机从北京腾空,向南飞去… 下午三点左右,秘书向杨成武报告:“首长,邱会作从北京来了,要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