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实地访问1 (第2/3页)
俱乐部不接受商人加入)的核心人物,他和妻子常在那儿玩桥牌。如果这样的生活细节让你觉得老布莱尔夫妇像是小镇上那种乏味的保守派人物,我得说错了,因为他们也结交了一些比较波西米亚的朋友,比如,他们与当时镇上居住的法国艺术家塔博斯夫人关系不错,她的工作室位于海港附近的渡船路上,艾达·布莱尔还师从于她。阿弗丽尔这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业务,成了一家高档茶馆“茶点室”的女老板,这家茶馆后来改名为“铜壶”就位于他们在皇后大街上租来的房子的家的隔壁。即便这样的小生意在当时镇上那个排外的圈子里也被反对,足见30年代索思伍德镇的不可救药的势利风气。但还是要澄清一下,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索思伍德镇上,上流社会别墅里的那些年老的女士们憎恨带领矿工们起来反抗库克先生,在她们看来,即便你给工人阶级提供浴室,他们也只会把它当作煤炭储存室。但是,像一些关于奥威尔的书中所认为的、这个镇子只是上流社会资产阶级退休后的一个好去处,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尽管在公众眼中,当时的索思伍德镇是约克公爵的一个露营地——这是后来乔治六世构想的一个蓝图,想在这些露营地让那些公学里的男生和其他工人阶级的孩子们共同相处。索思伍德镇有着现实的一面:穷人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打鱼为生的人,教堂街上的穷人特别集中,一个居民描述说,那儿“糟糕透顶”尽管有很多上流社会人士退休后回到这里,此处仍旧是一个小港口:煤矿定期在这儿卸货,当然还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如码头大道上的家庭编织作坊、阿德纳姆酿酒厂,主要街道上一个星期里有6天弥漫着麦芽发酵的味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不是奥威尔喜欢的地方。严格来说,《牧师的女儿》中的尼普希尔镇并不是根据索思伍德镇创作的。那儿位处内陆,一家甜菜根加工厂就占据了大半个镇子,读起来更像布利·圣·埃德蒙镇。但是,书中描写主干道在几百码处分了岔,形成一个小小的市集,根据这一点来看,这无疑是从索思伍德镇借鉴来的。此外“那些了无生气的旧式大街,如果你有闲情逛一逛,就会觉得它们看上去平和安定,但是一旦你住在这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会发现每扇窗户后面都有一个敌人,要不就是债权人”阿弗丽尔一语中的“埃里克憎恶索思伍德” 但是,索思伍德镇以及镇上的一些住户,在奥威尔此后的几年生活中却产生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管他多讨厌这个地方,不管他和父母的关系闹得多僵,也不管他多么不愿意用社交生活来麻醉自己,这儿仍然有一些与他性情相投的朋友。他通过父母的关系,认识了摩根一家,摩根夫人是个寡妇,靠给在霍普先生那里学习的学生提供住宿为生,当然,他们家的吸引力还来自那个格外漂亮的女儿罗玛。尽管对于他们的关系并无记载,但是却有传闻,认为两家曾经有过简单的订婚之约。丹尼·科林斯在剑桥修人类学,也会定期回来。可能是通过科林斯,奥威尔遇见了另外一个迷人的女人,埃莉诺·贾克斯(她曾经住在斯特拉布洛克路上,就在布莱尔家隔壁),家在雷顿附近,是一座名字叫“朗埃克”的房子。此外,他和倍德福德郡牧师的女儿布兰达·索尔科德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少,她在圣·费利克斯学校教体cao,那是一所女子寄宿学校,有几里路远。通过这些朋友和家人,他还认识了一些年纪稍长的人:科林·普利恩,约克郡的律师,和他母亲一起住在镇上;卡尔女士,就住在主干道上离布莱尔家后来买的房子不远的地方;范尼·福斯特小姐,后来成了市长夫人,一个对文学很感兴趣的人,总会借一些书给他。奥威尔似乎还和镇上的贵族们交往甚密。镇博物馆里保存了一本题给托尼·福克斯的《在缅甸的日子里》的复印本,此人是个富有的股票经纪人,在海边拥有房产,后来组建了一个慈善组织,将一些旧房翻新以供居民使用,而不是任由它们被改造成假日旅舍。 索思伍德是个小镇,居民总数不超过2千人,尽管这儿也有等级划分,但各个阶层却是互相联系密切。布莱尔家的帮工梅耶也给雷顿的贾克斯家干活,她的女儿埃斯米·玛乔丽,还有奥利夫则在“铜壶”茶馆为阿弗丽尔打工(她们的一个表兄说,那是一个“上流社会人士的去处”“非常特别”)。不管奥威尔多想同这样的小镇生活保持距离,他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他刚回到索思伍德,没有固定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们的评论、引起人们的思考,甚至还有一些不认同的看法。但是,梅耶夫人很喜欢他,发现他身体不好,很同情他(“可怜的孩子,看到他的样子,我很难过”)。据那些对他有印象的人回忆,这时的奥威尔给他们的大概印象是,不合群,身体虚弱,好像靠父母养着,不可思议地邋遢(“他看起来总像是3天没有刮胡子了”)。他总是把围巾围上3圈,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以抵御冬天的严寒,大家都知道他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卧室里,要不然就“梦游般地”在镇上游荡。 对于这个传统的家庭而言,奥威尔就像一头害群之马,让他的家人默默地含屈受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快虽然被渐渐淡忘,可是,对于30年代的索思伍德镇来说,奥威尔是个异类:自闭、离群、像个游民。他深入流狼汉的生活,对此人们谣言四起,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布莱尔一家饱受谣言中伤(布莱尔夫人曾经就他儿子的失踪给予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答复:他“了无牵挂地走了”),梅耶夫人对此深感不安。奥威尔这段下层人民的生活是残酷的。他在给布兰达·索尔科德的信中故作轻松地打趣道,别人都被我吓跑了,如果咱们在伦敦见面,你不会介意吃放了3天的面包吧?无论如何,我保证不会有虱子,如此等等。奥威尔对于社会问题和对于无依无靠的群体的关注是真真切切的,他的所有作品都透露着这些信息,都是关于这些主题的。同时,这些作品后面涌动着一些更加本质的东西,那就是,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让自己融入那些生活,为此做些事情,虽然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