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第2/4页)
沈钧懦。陈叔通。何香凝、马叙伦。柳亚子等,不但迎送出门.而且亲自搀扶他们上下车,上下台阶,与他们携手搭肩漫步。 毛泽东曾说过:“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总是把我当领袖我也受不了。” 有位”蜚声国内外的学者”“一生经历漫长而坎坷”我知道报刊说过的这位老先生是毛泽东的湖南同乡。同许多知名的民主人士一样,建国之初他也常来见毛泽东。他随毛泽东沿中南海散步,走在毛泽东稍后半步,腰身是向前躬着,所以头伸在毛泽东的身前,竖着大拇指,仰望毛泽东脸色说:“毛主席呀,你真伟大哪,真伟大…” 毛泽东皱起眉头拂了一下手:“不要这个样子,我们是私交,这个样子不好么。”这位老先生面露郝颜。 可是,议政的时候,这位老先生偏又敢于坚持意见,与毛泽东顶牛了。毛泽东是“吾人惟有主义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之争”狠狠批了老先生一通。老先生不认错,毛泽东在主义之争上是决不相让,历来是非赢不可。张澜曾经为这位老先生说情。最近看报纸,说周恩来也曾为这位者先生出过力,想托人劝老先生做检查过关。其实,毛泽东也没有将老先生怎么样,就是不再听他的“主义”罢了。因为。‘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 毛泽东与党内同志除工作关系,基本无来往。只有陈毅同志是例外.有诗词交往。毛泽东与许多党外民主人士却是私人友谊深厚、交往甚频,而工作往来不多。 毛泽东与章士刽书信往来很多。有次,毛泽东看罢章士钊来信,手指尖在桌上轻轻敲两下,转向我吩咐:“你赶紧上街,买两只鸡,给章士钊送去。” 当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我匆勿赶到街上,跑了几家副食店,总算买到了鸡,送到章士刽家里。记得老先生是住一个四合院,房子不怎么样,够破烂。我拎着两只鸡说:“主席送你两只鸡。”章士钊连连点头:“谢谢,谢谢。”我说:“主席看到你的信了。他举举那两只鸡:“知道了,这是回话。主席身体怎么样?我说:“很好。” 我有些询问,两只鸡怎么是回话?章士钊的信上说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当然无法猜到。回来向毛泽东学舌一遍,毛泽东笑而不语,留给我一个终生猜不透的谜。 这是1955年的事。 就在这一年,何香凝还画了一只老虎,用玻璃框框着,送给了毛泽东。这是一只立虎,毛泽东将画靠墙立住,反复欣赏,像是琢磨什么,良久,对我吩咐一声:“是了,这只老虎应该放东屋。” 我照办了,却始终不明白为何耍放东屋? 毛泽东有躺靠床栏办公的习惯。宋庆龄送给毛泽东一只长枕头,很大。但又不是双人枕头。花条布,没套子,很软和,是鸭绒的。由宋庆龄的卫士长隋学芳交给我。毛泽东习惯了乔麦皮枕头,享受不了鸭绒枕头,摆了一段时间便收入储藏室了。 1959年,毛泽东不再任共和国主席职务,退居二线。像是要陶冶性情,休息时便练练书法。这段时间与民主人士来往更多。 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借来看,说好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工作一停便翻开来看,爱不释手。我去倒茶时,常见他看着字迹琢磨,有时又抓起笔来对照着练。他不是照着摹仿,而是取其所长,取其神韵,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练到兴头上,吃饭也叫不应。 大约是真迹太贵,黄炎培很不放心。借出一星期便频频打电话询问。电话打到值班室,问主席看完没看完,什么时候还? 卫士尹荆山借倒茶机会,向毛泽东报告:“主席,黄炎培那边又来电话了。 “嗯?”毛泽东掀起眼皮,淡淡的眉毛开始收拢。 “他们…又催呢。 “怎么也学会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我是给他数着呢!”毛泽东将手中烟嘴摔到桌上。当时赫鲁晓夫正在逼债,黄炎培有凑热闹之嫌。 “主席,他们.他们不是催要,是问问。就是问问主席还看不着?” “我看!毛泽东喝了口茶,重新拿起烟嘴,语气转缓和些“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可是,黄炎培又来电话了,电话一直扛到毛泽东那里。先谈些别的事,未了还是问那本真迹。毛泽东问:“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 那边的回答不得而知。 小尹挖苦:“真有点小家于气。 我说:“跟主席讨债似的,没深浅。” 毛泽东听了,却愠色全消,换上微笑。说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 到了一个月,毛泽东将王羲之那本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夹好,交卫士小尹:“送还吧,零点前必须送到。” 尹荆山说:“黄老那边已经说过,主席只要还在看,尽管多看几天没关系。 毛泽东摆摆手:“送去吧,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重信义。” 毛泽东对于亲属故旧.更是坚持“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的原则。 那是建国不久,记得是1950年春,毛泽东即对儿子说:“岸英,你回家一趟,代我给你母亲扫墓。带些东西。代我为老太太士寿。你mama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她的父亲杨老先生是个进步人士,对我支助不少…”毛泽东停了片刻,眼睛有些湿润,黯哑地喃喃一声:“我很怀念…” 毛泽东长期地。经常地从自己工资和稿费中拿出钱来赡养杨老太太,资助生活困难的亲友。但是,又绝不恩赐任何亲友以金饭碗。建国之初,亲友们都抱了很大奢望给他写信,几十封不止。他的回信是很感人的。他给杨开智的回信说:“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他给青少年时的同窗好友毛森品的信说:“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反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