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官阶_第二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第1/4页)

    第二十二章

    项明春一拍大腿,说:“阎王好说,小鬼难缠。我们已经有办法了,就用古代衙门里走‘门子’的方式,向具体经办的领导和人员努力吧。别看这些人官职不大,权力却很大,他们糊弄上级有的是办法。”

    一

    杜思宝上任不久,县里就面临着乡镇体制改革的硬任务。县委统一安排,让杜思宝临时分包了黄公庙乡。省委要求,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这项带有攻坚性质的任务啃下来,彻底精简乡镇的机构,精简乡镇的富余人员,让乡镇真正消肿,从最基层开始,把行政成本降下来。

    杜思宝知道,这项工作确实是硬任务,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再分配,稍有不慎,全盘皆输,的确是一件难办的事情。接受任务后,一直想,自己的压力再大,也没有项明春他们肩上的担子沉重。乡镇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搞了,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上边开口子,下边拿票子,一个小小的乡镇,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自己做市直部门的干部和现在做常务副县长,都可以对下边呜里哇啦,下指示,定调子,具体工作起来,让基层作不尽的难。他从以往对乡镇工作的了解,真有点替项明春担忧。

    杜思宝对上次乡镇搞的那次流产了的“双减”工作,至今记忆犹新。“双减”也是与这次的工作同样性质,无非是减少“七所八站”压减膨胀出来的人员,任你如何做思想工作,人们宁可喝稀饭,也不愿意下海挣大钱。当然,杜思宝当时在市里干,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从自己家乡高楼乡的党委书记那里得知,实施起来,阻力强大。高楼乡的党委书记告诉他,当乡里动员一部分干部职工,分流到企业去时,这些职工不干,比扒他们的祖坟还恼火。第一次张榜公布,就一下子捅了马蜂窝,立刻激起了一部分乡镇机关干部聚众上访。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几个乡镇的“刺儿头”联合起来,市访、省访不解决问题后,干脆搞京访。这些人为了扩大事态,竟然异想天开,闹出了到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外国大使馆的聚集区去“告洋状”的笑话。他们本来串通一气,要到美国大使馆去闹,把舆论造到这个世界上影响力强大的国家去,以期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为他们解决问题,让外国人迫使中国的县乡领导就范。结果没有人懂得外文,弄不清星条旗与其他国旗的区别,没有找到美国大使馆,却见到了一处欧式建筑群落,推推搡搡,终于有人带头,奋不顾身地去冲击一个小国家的大使馆。当这批人还没有突破大使馆的第一道警戒线时,就被武警战士们抓的抓,驱的驱,少部分人进了看守所,大部分人作鸟兽散。(见《怪味沧桑》下卷“回乡”一章)

    消息传来,让丰阳县的领导很丢面子,省市两级领导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工作不力,责成丰阳县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杜绝此类事故发生。这一天下奇闻,曾经弄得县里的信访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整天提心吊胆,严防死守,部署专人监控了那些带有上访倾向的人。好长一段时间,上上下下神经兮兮的,到现在还没有对这一批上访人员彻底消除疑虑。

    省委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下了最大决心,下达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做到“无情改革,有情实施”三个月内,保证完成改革任务。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

    市委上行下效,把这项工作摆上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参加的动员大会,一竿子插到底,要求各县、各乡镇,向省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大会上,市委方书记慷慨激昂地表示,在这场攻坚战中,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对于不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的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市里的纪律处分还要加码儿。我就不相信,有人胆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

    由于省委明确规定,在改革期间,所有干部配备工作一律冻结。尤其是县乡两级的一把手,绝对不允许调整,必须坚守岗位,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曹明祥曾经担心,自己因为徐立身事件,可能被市委引咎调整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于是,精神抖擞、雷厉风行地抓起了工作。正应了那句老话“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来就不难”曹书记把县级干部全部分包到乡镇去,成立了临时机构,明确职责,严格督察督办,跟踪问效。这项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运动,立刻蓬蓬勃勃地在全县开展了起来。

    项明春很乐意杜县长来帮助工作,他们自从在“后进村整顿”验收时,交上了朋友,到后来在萧干病房里相聚,一直不断有来往,两个人意气相投,甚是相得。

    冯司二曾经当着两个人的面奉承说:“项书记,你和杜县长都是我们县真正的大才子,在咱们县所有的才子中,他们的名气没有超过你们俩的。”

    项明春说:“别瞎说了,人家杜县长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

    冯司二说:“那是没有让你到那个位置上,要不,你不比杜县长逊色。”

    杜思宝说:“我是不是才子,需要打问号,项书记是当过‘大师爷’的人,给他阳光,就肯定会灿烂无比的。”

    项明春忽然想起来,他刚刚进入县委办公室的时候,到春水镇搞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调研,原来的镇党委书记马春德,曾经把自己比做“柳床儿”说插在哪里都能成活,现在杜县长又有新的比喻,说明自己这个人还是有价值的。(见《侧身官场》“调研”一节)

    平心而论,项明春对于这项改革认识是很到位的,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在cao作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先不考虑如何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在他和副县长杜思宝的面前,首先出现了一只拦路虎。

    这只拦路虎是,省里不仅要求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还要砍掉一部分乡镇。省里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除了山区乡镇外,人口不足三万人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乡镇,一律撤并到其他乡镇去。并且对于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只要撤掉了一个乡镇,省政府要给这个县市区以奖励和财政补贴,带有悬赏的性质。

    黄公庙乡一直认为自己是山区乡镇,人口虽然差一百五十口不足三万人,可只要是山区乡镇,就能保留下来。谁知道大意失荆州,等报纸上把第一批保留下来的乡镇予以公布时,杜思宝、项明春和冯司二,以及所有的乡干部、乡直部门的干部职工全都傻了眼,保留乡镇的名单上竟然没有黄公庙乡的名字。大家再也不为自己的去留担忧了,而是集中在乡机关里,人心惶惶,忧心忡忡,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