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元帅话别 (第2/3页)
到1929年,野三坡的百姓们才听说清王朝灭亡了。 那时,日本人和伪军盘踞了晋察冀边区及周围的所有大城市和铁路干线,最困难时期进一步占据了全部的县城和较大的村镇,经常调集重兵进行残酷地扫荡。我们因为远离后方,枪支。弹药、医药和各种物质都得不列任何接济补充。 就是依靠发动群众,不仅在山区扎下了根,而且在平原立住了脚。聂荣臻当时提出一个口号:“要把每一条山沟的工作做好。”在这个口号下,就连野三坡这样几百年“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地方,我们也派进了工作队。通过宣传革命道理,把这里建设成了可靠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以后,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冀西、冀中。平西、平北、冀东,几个地区连成一片,相互支持,互为依托。山地是小后方,平原是粮仓;平原的斗争不好坚持时,部队就撤到山区休整;山区需要粮食和市匹供应,平原地区就给予大力支援,无数“小气候”酿成“大气候”硬是在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你带了几个有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红军干部?”元帅问。 “只有我一个。还有一些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同志。” “做地方工作的呢?是不是抗战时期领导根据地斗争的?” 将军点头:“是的。… “哦。”元帅背靠沙发,略思片刻,倾身弹弹烟灰:“抗战时期的连排干部没有全套根据地建设的亲身经历。一定要配备几名有着全套根据地建设经验的干部。老挝的问题,一个是打歼灭战,不打歼灭战就难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局势就得不到改观。再一个就是根据地建设、军队建设的问题。” “是这样。”将军回答:“中央老挝问题工作会议几次都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工作组去了首先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然后,争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供老挝党参考。” “到那里只是提意见,”元帅立起身,缓缓踱步道:“不要颐指气使,不是当家做主。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只能由那个国家的人民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搞,旁人只能提些建议,不能越俎代疱。”元帅望着将军,抬抬下颌:“这样的经历我们不是没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中央也再三强调过。”段苏权随元帅立起身,随元帅朝门口移步。“我们一定谨记,请聂帅放心。” “那好。”聂荣臻在门口立住脚,握住段苏权一只手,放低声音,像提醒要出远门的亲人:“苏权同志,你带点警卫部队去。带几个有经验的战士。每人除带支短枪外.还带一支自动步枪,再带挺把轻机枪。” 将军用双手去握元帅的手,心里涌热,用力点点头。那一刻,他又想起晋察冀时期的斗争生活。那时元帅下达命令布置任务之后,也总是这样关心地嘱咐几句…汽车停于钱粮胡同15号院。 段苏权整理一下军风纪,以军人的姿态但又尽量放轻脚步走入客厅。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是“肃然”、“高山仰止” 他幸召晋见的是“战神”共产党的军人这样称他,国民党的军人这样称他;人民这样称他,历史也这样称他。 可以说,他没有打过败仗。即使早年在军阀部队作战。 他也是常胜将军。成为革命军人后,即使是在党的错误路线下,当红军战略上遭受失败挫折,不得不做重大战略转移之时,他所指挥的每一个具体战役,仍然都是胜仗。 所以,正如朱德荣获“红军之父”的誉称一样,他被军人、百姓尊称为“战神” 他就是名震中外的刘伯承元帅。 他不但是指挥过千百次战斗的统帅人物。而且是军事理论家。他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千百名高级将领的尊师。 “报告刘帅.段苏权奉召来见!” 将军不曾礼毕,匆忙趋前几步,伸出双手:“刘帅,您不要起来了。”他知道刘伯承元帅近来身体不好。见元帅起身,忙扶他重新坐好,像学生一样恭敬,自己在旁边沙发上轻轻坐下。 “苏权同志,很快就要走了?”刘伯承平静地询问。 “是。刘帅。” “都准备好了?” “可以说…”将军本想说“差不多”却突然想起元帅不喜欢这类心中无数的模糊词。忙斟酌改口道:“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你们这次出去,任务很艰巨,很光荣。”刘伯承一字一板,说得缓慢、有力。 “我来希望能得到刘帅的指导帮助。” “你喝茶。”工作人员送上一杯清茶,刘伯承指指茶水。 他待客永远是清茶一杯,没有香烟水果。他生活的清贫淡泊是工作人员们聊天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十位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往事时,都不免感慨:“我们是一点光一点油水也没沾上。因为他自己远离这一切。连特供食物都不买不要。”当一些高干子弟开始出国观光、学习。甚至经商时,他的小女儿也曾感慨:“我们没沾上父亲任何光。” “首先是政策问题,政策和策略是关剑关于这个问题,你要清小平同志将政策杠杠划清楚。” 将军在20多年后,虽记不得元帅谈话的全部内容,但这第一条指示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一页后,刘邓的名字便历史性地联在了一起。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合作战斗所建立的友谊、信任和了解,都是最深刻而又无可改变的。 “小平同志已经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全面指示。”段苏权回答。 “其次,”元帅伸出两根指头“要形成拳头,要改变那种对峙拼消耗,要打歼灭战。”刘伯承略一停顿,加重语气:“打小的歼灭战。一个排、一个连。一个营地吃悼他,力争全歼。” 将军频频点头。后来事实的发展正如元帅所指示所预料的那样,无论老挝还是越南,都走上了这条路。他们不可能有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大战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后来的战报和报纸公开的消息,开始报道的是“全歼一个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