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牙海盗_袁崇焕1584163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15841630 (第4/4页)

如何也?身凌迟也,后嗣绝也。”〖注13〗

    崇焕下诏狱时,上疏论救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的《剖肝录》说:“昔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胤绝,圣世谁复为《金陀萃编》者?可叹也。”〖注14〗

    崇焕斩毛文龙时,曾参其谋的重要幕宾王舋说:“大司马(霖按:指袁崇焕)无子,”〖注15〗

    明末清初赵吉士的《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云:“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注16〗

    〔康熙〕《广东通志》卷一六《人物》上《袁崇焕传》云:“(崇焕)籍没之日,无子,亦无所积。”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人物-袁崇焕传》云:“崇焕无子,籍没之日,囊橐萧然,无长物。”

    据以上书所载,崇焕无子甚明,《家谱》所言,谬之甚矣。此不足信之七也。

    《明实录-熹宗实录》卷七七载:“(天启六年十月己酉)加辽东巡抚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世袭指挥佥事。”熹宗所封,乃崇焕嗣男,崇焕无亲子可知。这位袁兆基是谁之子呢?〔民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崇焕)死之日,家徒四壁,所没者,皆同产兄弟崇灿子兆基与崇煜及祖遗薄产”(旧抄本《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文同)。墓碑载袁子鹏之孙六人,无“兆基”《家谱》载崇灿三子,亦无“兆基”墓碑中子鹏之孙“兆”“”字原碑模糊不清,笔者曾于碑前审视,字形不近“基”字。这位官封锦衣卫佥事的袁兆基,足可使家谱生辉,何以《家谱》反无其人?此不足信之八也。

    有此八端,袁子鹏墓碑,怎能“是袁崇焕为藤县籍的一个力证”呢?《袁氏族谱》怎可以作为“为研究袁崇焕籍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呢?

    墓碑左方有一行云:“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冬吉日立”光绪二十二年(1896),距袁子鹏之死,已有二百七十多年,时代悬殊,且谬误多端,决非据原碑拓本或据原碑碑文重修的。《家谱》记及袁骥绍,骥绍,健在。《家谱》记袁崇焕家世,与崇焕自言或前人记述大相径庭。这两种在袁崇焕死后二百多年制成的“资料”岂能作为证实崇焕是广西人的证据。

    〔崇祯〕《东莞县志》卷三载:袁世祥 以孙崇焕贵,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袁子鹏 以子崇焕贵,封副使,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

    康熙、雍正、嘉庆、民 国等四种《东莞县志》所载亦同。

    〔民 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崇焕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童子试,补弟子员。

    《袁自如公粤西家传》云:崇焕年近十四,始随王父赠大司马世祥、父赠大司马子鹏公往粤西之梧州,应藤县童子试,补弟子员。

    〔崇祯〕《东莞县志》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距袁崇焕之死,仅九年,编者张二果,东莞博厦人,与崇焕同时略晚;二果之家与袁崇焕之乡水南,相距十余里;崇焕自称族叔袁玉佩(东莞温塘人)尚健在〖注17〗,可资询访。〔崇祯〕《东莞县志》所言,当得其实。

    〔民 国〕《东莞县志》所引《袁督师行状》,为东莞蔡均所编。蔡均,明末清初东莞白市人,屈大均姻家,曾将袁崇焕“久存东莞”之“所遗诗文、奏疏数十卷”〖注18〗编为《袁督师事迹》及《率性堂诗集》,《袁督师行状》所言,亦当可据。《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旧抄本未题撰人,所载与《行状》合,当有所据。上述三书所言,袁崇焕祖父为袁世祥,非袁西堂。父名子鹏非字子鹏。

    说袁世祥与袁西堂是两人,还有根据: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四,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是年袁世祥与子子鹏携孙崇焕入广西。袁西堂入广西是正德元年(1506)(见《家谱》)或嘉靖初年(见墓碑)。由正德元年(1506)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共九十一年;嘉靖初年,以嘉靖元年(1506)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共七十五年,二人入桂时间不同。此其一。

    《家谱》载袁西堂为东莞“水南乡茶园村”人,茶园,一名茶山,即今东莞县茶山乡。《袁督师行状》及康熙、雍正等《东莞县志》俱谓崇焕为东莞水南村人,袁世祥自然也是水南人。袁西堂与袁世祥在东莞所居之村不同。此其二。

    东莞水南,距茶园有十二里,中隔京山、棠里、坑口、横江、厦蓢五村,阻以大江。水南村小、茶园村大,历史上,茶园从来不隶属于水南,水南也从来不属茶园。自明代中叶发后,茶园人到广西藤县、平南一带贸易而定居的,为数颇多。今与藤县毗邻的平南县的六陈乡一带袁姓,大都是明代侨居的东莞茶园袁氏之后,近来发现的平南《袁氏族谱》多种,可以证明这一点。茶园人袁西堂落籍平南白马村隔江相望的藤县莲塘村(今称新白马),不是个别现象。

    假定袁西堂在正德元年或嘉靖初年入广西时为三十岁,如果袁西堂即袁世祥的话,到其孙崇焕十四岁时,已有一百二十一岁或一百零五岁,即使袁西堂有此高寿,然百龄外人,又何能跋涉长途,携孙入桂呢?袁西堂与袁世祥并非一人,此理至明,阎崇年先生谓“袁世祥字西堂”〖注19〗,未知何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