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买马买出的麻烦 (第1/7页)
第二十一章 买马买出的麻烦 十一月十七。榆林城南。 归德堡。 榆林卫是明廷西北边防的重镇。 榆林城四周,共设有高家堡、双山堡、长东堡、保宁堡、归德堡、神泉堡六大军营,驻扎官军不下两万人。 归德堡是这六大堡中驻军最少,名气却最大的地方。 驻军少是因为归德堡地处榆林正南,而榆林卫的驻军主要防范的目标是北面的瓦刺人。 名气大,当然就是因为榆林一带方圆近百里之内,惟一的马市就设在归德堡附近的明堂川畔。 明堂川是一条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榆林城。 已是深冬。 河南早已结下一层厚厚的冰,远远望去,整条河就似一条宛延曲折白光闪烁的冰龙。太阳照在冰面上,反射出刺眼的亮光。 慕容旦微微眯起双眼,感慨地长叹一声。 田军剑、李越、李相,也都被这壮美的景象迷住了。 对于自幼生长在海岛上的他们来说,能见到冰,已经是一件很稀罕的事了,更何况这样整条冰封的大河呢? 白光闪闪、晶莹如玉的河对岸,便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沙漠。 起伏绵绵的沙丘如一层层的狼头,似一直奔涌到了天边。 自大同到榆林这段路上,慕容旦已深深地感觉到了沙漠的强大,可怕。 无论一个人的武功有多高,跟沙漠比起来也只是微不足道的。 因为沙漠用来对付你的是强光,酷热,严寒,极度的干渴和一片茫无边际的死寂。 慕容旦很清楚,就算他自己的武功能比现在高上十倍,如果不借助一匹好马,不带上充足的清水和食物,要想横越面前的这片沙漠只可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马市很大,自归德堡的城墙根下,一直到冰封的河面上,挤满了各种摊点和来来往往的人流。 说这里是马市,其实并不确切。 因为到这个马市来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来买马、卖马的。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大集。 年关渐近,附近几十个村落的人们来赶这个大集,为的是卖些地里的土产,换些银钱,好置办一些年货。 榆林城里很多商号都派出店伙计在大集上摆摊设点。 同样的货物,在这里卖的价钱比之榆林城内,至少要低三成。 这自然也是归德堡“马市”的“名气”很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名为“马市”自然不会没有卖马的。 榆林附近的四家大马场在这里都设有专卖点。 沿河一溜木桩上拴着的几十匹品种不同、毛色各异的马匹,就出自这几家马场。 集上也有牵着马匹四处溜达的私马贩子。 最令慕容旦他们吃惊的是,卖马的人中,竟然还有蒙古人。 他们的目的是要越过大沙漠,蒙古马自然是首选目标。 上前一交涉,他们就失望了。 因为这些蒙古人不要金、银,也不要银票。 他们只要茶叶、精铁和丝绸。 一匹蒙古马要换七十斤茶叶,或是一百六十斤精铁和两匹绢绸。 慕容旦只得摇头作罢。 足足逛了一个时辰,他们还是一无所获。 马市上各种马匹不下一百之数,他们却一匹也没有看上。 这些马用来耕田,拉车,或日常车骑用以短途代步,的确很可以了,一旦要骑着它们进入沙漠,只怕走不了二百里地,它们就得趴下。 太阳已快移到头顶上,李相忍不住发起牢sao来:“什么破地方嘛,连几匹好马都找不到!” 李越也道:“就是!都说榆林四周有多少多少马场,谁知养出来的都是这些货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不知不觉间,他们又转到几匹蒙古马旁。 田军剑不禁苦笑道:“找来找去,还就这几匹马可用。” 慕容旦点点头,却不说话,似是在想什么心思。 田军剑道:“两位李兄,想想看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把这几匹马买下来?” 李越拢着手,淡淡道:“办法倒是有,只是做起来太麻烦。” 田军剑一下来了精神:“什么办法”” 李越笑道:“他不是要茶叶什么的吗?咱们可以先去买茶叶,买精铁,再来换他的马,不就行了!” 田军剑一拍前额,大笑道:“哈!我怎么没想到!” 李越一笑,道:“兄弟也是刚刚在那边看见了几个茶叶摊子,这才想起来的。” 慕容旦道:“办法是不错,可惜…” 李越一怔,道:“可惜什么?”’ 慕容旦叹口气,道:“可惜咱们不是在榆林城里,只怕凑不齐那么多茶叶、丝绸、精铁。” 他指了指附近的几个摊点,道:“这些人显然都是小本经营,就是城里大商号派出来的摊点,也只备了一天的货,咱们至少需要五匹马,你们算算,那得多少斤茶叶? 多少精铁?” 李越怔了半晌,却只长长叹了一口气。 田军剑忽然笑了笑,微微眯起眼睛,道:“那,就只剩下惟一一个办法了。”李越李相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的确只剩下惟—一个办法了。 那就是——抢! 慕容旦的眼睛也亮了起来,目光闪动,向四下看去。 田、李三人有意无意间,已移到最有利的位置。 慕容旦平日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凡事谋定而后动。 他显然正在“谋” 田、李三人自是惟他马首是瞻,只待他一“谋定”四人就会同时发动。 卖马的蒙古人哪里会想到这四人的心思,正起劲地和另一个买主商量着价钱。 慕容旦忽然又叹了口气,发亮的眼睛忽地暗淡下来。 田军剑侧过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