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探红楼16《石头记》是《十屠记 (第2/3页)
领取“春祭恩赏”如第53回写道: 贾珍因问尤氏:“咱们春祭的恩赏可领了不曾?”尤氏道:“今儿我打发蓉儿关去了。”贾珍道:“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早关了来,给那边老太太见过,置了祖宗的供,上领皇上的恩,下则是托祖宗的福。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真正皇恩浩大,想的周到。” 在小说中,不时透露出曹雪芹对满清皇朝的感恩戴德。这么个满清的忠实包衣又怎么可能在他的小说中隐射和攻击自己的主子咯!所以,新狼索隐派在《红楼梦》寻找反清的线索纯属一厢诚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曹家的头上。 因此,从《红楼梦》的实际内容分析“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不是暗示清廷未来必然像明朝一样的下场;仍然是想:预示曹家的结局。只是写到后来,曹雪芹改变了初衷,没有把曹家写成“一败涂地”可惜他在《程乙本》成稿后,没有完全修改完毕就去世了,因而未来的及修改《红楼梦》第十四曲的措辞,使它同小说的结局一致。 三、对两个问题和答复 当拙文[4]发表后,网友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1)既然“雄奴”和“耶律雄奴”是犯禁,为什么在早期的《红楼梦》版本中,曹雪芹还要写出呢?说明他还是具有反清的思想? 2)在《庚辰本》、《蒙府本》和《戚序本》中具有“雄奴”和“耶律雄奴”等四页多内容,虽然在《甲辰本》、《列藏本》和《程乙本》中删除了;只能说明曹雪芹是反清的,被别人为了消除他的反清思想而删去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早期版本中写出“雄奴”和“耶律雄奴”,并不犯禁;因为曹雪芹指的是“匈奴和契丹人”,他们同满人争战了几百年,在贾府里还有匈奴和契丹人的俘虏充当奴隶。由于反清复明人士非要说“耶律雄奴”是指满清鞑子,就变成了犯禁。当曹雪芹发现有人故意弯曲他的初衷时,因而在第二版《甲辰本》中,就把这四页多内容统统删去。 对第二个问题:主要需要查看《红楼梦》中其它内容是不是修改了?分析它们的修改是曹雪芹干的,还是其它人所为?从下面的实际资料中,很轻易地就可以肯定,修改者是曹雪芹,而不是目前“提不出人名”的其他人。 1)第63回具有“耶律雄奴”文字的版本有《庚辰本》、《蒙府本》和《戚序本》,而《列藏本》则全部删除了。《列藏本》的回目结构同《庚辰本》非常相似,都没有63和67回,第80回没有回目名词,说明它们出现的年代相近,属于前期版本。而《蒙府本》具有120回,充分表明,它是后期版本,与《程乙本》接近。如果说是有人故意从后期版本《甲辰本》、《程乙本》中故意删去“耶律雄奴”等内容,那么属于前期版本的《列藏本》为什么也删除了“耶律雄奴”,而属于后期版本的《蒙府本》却不删除呢?这充分反映出:删除这段内容的人不是“他人”,而是曹雪芹。 曹雪芹在《庚辰本》的文稿上修改出《甲辰本》时,就删去了“耶律雄奴”等四页多文字;当他在《甲辰本》上修改出《程乙本》时,又把第70和77这两个回目中的“温都里那”和“耶律雄奴”等词,替换成“芳官”《蒙府本》和《戚序本》是分别以“最早80回《石头记》”和“转让80回《石头记》”为底本伪造的,所以它们保存了《庚辰本》的原稿状态,未删去四页文字。《列藏本》虽然是使用“最早77回《石头记》”伪造而成,但它同时按照《120回红楼梦定本》修改了第63回等回目的内容,并且将底本中的猥词统统都改成另外一个表达法。如把“CHAO”(上入、下rou)改成“RI”(上入、下日)等,以制造差异。所以,它的文本中,没有所谓“反清”的文字。 此外,修改“耶律雄奴”等所谓反清词汇分成两次,而不是一次就修改完第63、70和77回,本身就否定了“是”清政府组织人对《红楼梦》进行文字篡改。 2)今本《庚辰本》的第1~7册的大部分书页都有少量文字的改动,它们是属于对“修改稿”誊清后所作出的“校对修饰”;因为大部分只改动一两个字,最多的旁加字也只有五个。但是第八册十个回目的绝大部分书页都出现修改,而且第71、72、76、80回有漏抄句子;第75、77、78、79和80回有错抄句子;导致曹頫在修改第八册时,不得不在第71~73、77和78回新增“旁加句子”来使文稿通顺。显然,第八册的文稿与前面的7册不同,它属于未曾誊清的修改稿(即原始手稿)。在《杨藏本》上,有第八册的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