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 (第2/4页)
匠署名的漆器出土,所署年份相当于公元前2年。 到了后汉,匈奴已不足为中国严重之威胁。事实上,中国在公元73年和**年两次的征伐,据说已凌加压力于游牧民族头上,使他们一波接一波的向西迁徙。有些历史家以为日后欧洲历史中提及之Huns,即可能与匈奴有关。对后汉财政发生剧烈影响的乃是长期与羌人(藏民族)作战。只是羌民族无统一的指挥系统,他们入侵的程度不深,所以不像对匈奴战事般引人注意。同时汉军对羌人出击的范围亦较小。 中国向西北域外之扩充,由受汉符节的大冒险家展开。公元前139年,时属西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虽说这目的并没有充分达到,但中国与中亚各印欧语系的国家开始有了接触。后汉则有班超,他是历史家班固之弟。公元73年和公元102年,班超领着少数的随从去西域。其人数最多时亦不过约1000名志愿人员。班超之秘诀,在于以中国之威望作本钱。大概与中土贸易利润优渥,使不毛地带里的绿洲国家心向往之。班超以他高明的外交手腕,借近国之兵征服远国,如是一波冲一狼,将大汉声威推抵里海。有时他纠集的兵力达25000人,有次竟号称7万,全由葱岭以西的国家组成。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④治上的成就。他所拓展的疆土无法永远把持,可是通商的驼马队一经组织,它们的足迹长期在历史上留驻。由于大陆商队贸易之活跃,包括果蔬和乐器(如“胡瓜”、“胡琴”)等域外文明源源由西域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从以上所述看来,自后流传于华夏之帝国几千百年的基本要素,在公元2世纪便已存在。同时帝国国力之所及,也已尽量的向边荒远处发展。既然如此,为什么此后又有这么多的变迁,牵涉到周期性的盛衰起伏?从宏观的角度看来,这问题不难解答。中国自汉以来累积的财富,一旦达到某种程度,便无法阻止,也不能在制度上予以集中巩固。这绝不是可以及早发觉并加以补救的问题。只因今日我们站在历史的后端,有了另外的1800年,包括西方的经验,才能对汉朝的覆亡,提出较为合适的解释。 后汉创业之主刘秀符合时下所谓“士绅阶级”之称谓。他虽出于帝裔,只因年代长久,他的家庭已和皇室疏远。他的先祖也自王侯而郡守都尉,传到他的父亲已不过县令。刘秀年轻时以长于农业上之经营著称。他曾代他的叔父和地方官交涉,以索还佃家所欠田租;他也曾在青黄不接时贩卖谷米。有了这样的背景,又加上他起事僚属的身份,后汉的朝廷曾被称为豪族集团组成的政府。这固然是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以今日的眼光凭空武断的说他们一意维护士绅阶级之利益。当时并无这样的法制,足以支持这类的政策,也缺乏意识形态的主张,可以鼓舞执事的官僚,参与这样的一种运动。将私人财产权彻底明确的划出,并且给予法制上的支持,乃是现代西方所独创。 刘秀鼓吹天人合一观念 想对中国初期专制时代有更确切的了解,我们务必对后汉作更精细的观察。 虽说两百年的思想史无法在一篇文章里概括说明,但我们可以说“自然宗教’(naturalreligion)在汉代思想史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以后汉,更为明显。它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阴阳之交替既及于人事,也见于自然现象。由于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内在律动,所以两者是同一的。既然是天人合一,那么宗教与政④治间便不再是对立,而神圣与世俗间也不再有所区别。照这样的逻辑推衍,则生与死便不再有明显界线。所谓长生不过继续着现世界之经验而无其痛苦,那么以浮雕来愉悦死者也已恰到好处,而用不着赎身超度的那一套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使建筑师设计时尽心竭力的构成理想上的完美,美观务必包括一个整体的轮廓。 从《后汉书》里我们可以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而黑夜最长的一天,自此以后即阴气渐消而阳气渐长。因此,每逢这一天,汉代的官僚,包括**政府及地方官,便都按时换着红色袍服,所有的乐器也在那天经过一番调整。又将水与炭的重量量出来,以验证季节对物重变化之影响。日晷仪上的影长,也在当日量出。只是我们无从确定如此这般的活动,仅在表彰阴阳交替之际,其影响及于各种事物,或是因为实践的参与可以促成其阴去而阳来。在当时人的眼光里,可能认为因参与而有推进之功效。 在汉代,尤其是后汉的国家祭典中包含以上种种复杂的成分,可见他们认为朝廷并不仅是人间的组织,如果再用它去维护某一社会阶层的利益与特权,更是不成体统。这并不是基于现世界利害的考量,而是他们认为,天子务必对上苍负责,而使治下的亿万生灵满足愉快。刘秀的朝臣曾于公元54年劝他到泰山封禅,以便确定他受有昊天之明命。他当时以天下苍生尚未能安居乐业为理由,拒绝了这项建议。不出两年,他却改变初衷,举行了封禅礼。这当中自然有可疑之处。什么是安居乐业的标准?由谁来做判断?答案虽然暖昧不明,而更有其功能。以今日的眼光看来,后汉之意识形态着重一切保持原状,朝廷则冀望向各方一致讨好。刘秀与王莽之斗争至为短暂。他的帝国实际上是从造反的农民及各地军阀手中夺来,征伐的时间超过10多年。当初是因为自卫和保持自己的人身与财产才举兵,刘秀与他的将领当然从未忘怀于本身之利益。但是他也熟读经典,更加上在农村的实地经验,知道社稷之安定,在于大多数农民之要求得到满足。此中不同的利害不容易调和。因此,他鼓吹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等观念,更可以在行动上保持自由,不被拘束于一定的主张与政策,而以微妙的手段,遂行其妥协与不走极端的用心设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