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_正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正纬 (第3/3页)

纬书的作者想象力是十分丰富奇特的,而且涉及很多领域,他们对奇特丰富的自然给予奇特丰富的解读。

    “事丰奇伟,辞富膏腴”,纬书的作者具有智慧和才华,语言功力深厚,能把他们对自然的奇特丰富而又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下来。

    这些平凡人、普通人已能够自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现象进行了最大可能的个性化理解,为了让人们接受他们的见解,他们不得不托经书使其名正言顺令人信服,这也是当时时代、社会言必圣人之出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如此为之。而他们丰富多彩的解读也流传了许多奇特的故事与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文学宝库。

    “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后来的创作者看到了纬书优秀、可取的一面并积极吸取借鉴,由此刘勰认为纬书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就是:“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这是刘勰对纬书最中肯的评价,这是刘勰辩明、摆正了纬书在文学史中的位置,这是刘勰文论的可贵思想。在他看到纬书对经书的违背与叛离的同时他还能看到纬书的可取之处,看到纬书虽无益于经典却有助于文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勰写《文心雕龙》不是为了崇圣宣经,而是为了文章写作。只要是有助于文章写作的优秀之处无论它出自哪里我们都应肯定并合理使用。

    这是一种怎样的宽容胸怀,能容许不合于经的作品存在并肯定其价值,这是一种怎样深远的目光能看到不合于经的纬书对后世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辩证思想能全面看待、一分为二对待。我佩服崇拜刘勰,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与著作,更是他的思想与胆识。

    人人都有发现自然之奥妙的资格与权利,不必因为有了圣人有了经书,就不能有凡人和纬书。凡人参与对世界的认知与解读,那是自然与生命赋予他的权利,而且有了凡人对自然更多样化更个性化的认知与解读、有了纬书的出现,更显出世界的丰富多彩,更显出人类智慧的丰富多彩。

    那么,在认识到纬书的不足与优点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纬书呢?

    刘勰在一一辩明有关纬书的相关问题之后,终于水到渠成、卒章显志,在“赞曰”部分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芟夷谲诡,糅其雕蔚”,是说在文学创作上,剔除其中的虚假诡诈部分,还可吸取一些有用的辞采。

    “芟夷谲诡,糅其雕蔚”,说白了就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而这不仅是对待纬书的态度也是对待一切作品的态度,是刘勰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是《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一。

    刘勰借说明对待纬书的态度来阐明他的创作原则“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刘勰《正纬》的目的,就是把《正纬》放在“文之枢纽”的意图,而这一意图在《序志》部分也明确说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sao;文之枢纽,亦云极矣”“酌乎纬”,关键就在“酌”,斟酌损益、斟酌优劣,之后“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乎众碑,莫非清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孔融所创,有慕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及孙绰为文,志在碑诔,《温》、《王》、《郤》、《庚》,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诔碑》中为什么这样详尽地介绍每位作家作品的优与劣?就是为了后世作者写作碑文时能够“芟夷谲诡,糅其雕蔚”即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览华而食实,弃邪而采正。极睇参差,亦学家之壮观也。”《诸子》中所谓的“弃邪而采正”是不是“芟夷谲诡,糅其雕蔚”的意思,是不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意思呢?

    这些语句段落是刘勰创作原则“芟夷谲诡,糅其雕蔚”在文体论中的具体体现,每一种文体的发展演变都是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后“继承与创新”的结果。

    其实,后面无论是文体论还是创作论,无论是批评论还是自序,都没有离开这一枢纽的统摄,也不能离开这一枢纽的统摄,因为“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进行一切文学活动必须采取的必要的态度之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芟夷谲诡,糅其雕蔚”之后,文学创作还需要遵循什么原则?《辩sao》会告诉你。

    在探究了刘勰把《正纬》放在“文之枢纽”的意图之后,我继续探究了刘勰把《辩sao》放在“文之枢纽”的意图,请继续欣赏拙作《“继承与创新”——<文心雕龙>枢纽之一》。

    我知道我的这些见解不尽正确,甚至浅陋幼稚,但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能引出正确的认识,无论如何也是我的理解与感悟,也算是我研读《文心雕龙》四年后给自己给《文心雕龙》的一点交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